更多>>完美体育,完美(中国) |
|
地 址:石家庄市新华区新合街20号
联系电话:0311-87883168
传 真:0311-87884734
邮 箱:sjzjianshejituan@163.com
|
|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行业动态 |
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 |
时间:2015/5/19 14:15:30 浏览:13170次 |
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可以说这是十多年来建设主管部门就建筑业改革发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高达15.9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7%,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建筑业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突出问题,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需要认真研究思考。《若干意见》的出台将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行业难题,保障质量安全,提高建设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学习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谈几点体会:
第一,以推广应用国家级工法和十项新技术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抉择。“若干意见”针对行业实际提出“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功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其核心就是要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1989年原建设部开启工法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加强企业施工技术管理与工艺革新。30多年来,广大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广泛应用高新技术,较好的实现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先后有1500多项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发布,2476项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炼编制评为国家级工法或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建筑业科技创新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特别是随着特级企业资质就位的需要,企业对工法的开发愈加重视,并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如中铁总公司、中建总公司、中国石油总公司以及北京、上海建工集团等都不同程度形成了一整套工法开发、编写和推广应用的产、学、研联动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工法评审不但可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形成宝贵的物质财富,而且为当前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与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实践基础,必须发扬光大,予以贯之。
首先是要继续坚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国家级工法与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强业主、大项目、高科技,多投资”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展的新趋势。
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规划、行业指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参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项目,重点研发解决复杂关键技术,注重建筑用材更新换代,形成先进工艺标准,加快促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BIM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量,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提高项目生产力水平的新动力。对于我们这个长期依靠投资驱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讲,信息化建设作用将更为重要。
四是以设立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为契机,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去年底,我们专访了科技部奖励办有关领导,就建筑业设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进行了工作咨询。根据国务院取消政行审批有关规定,科技部明确不再批复全国性各类科技奖项的设立,行业认为确有必要设立,可提交协会理事会决定。据此,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会决定设立“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并于今年正式启动。“施工技术创新奖”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开展科学研究,施工技术创新、工法开发等有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或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最高奖项,并将作为建筑业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的重要依据。评选工作将本着数额限量,严格标准、公正公平、宁缺毋滥的原则。
第二,以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和创精品工程为载体,深化项目管理、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项目经理责任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城乡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绿色建筑承担了这样的使命,所以极有必要将集约、节能、绿色、低碳等人文科技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一是要坚持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加强项目团队建设,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创新水平。
“若干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项目经理责任制,不断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成功的核心是项目经理责任制,它具有“对象终一性、内容全面性、主体直接性、责任风险性”四大特点。已成为建筑业实施工程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为企业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解放发展建筑生产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基础。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现代项目管理文化内涵的创新发展,企业已经注意到,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成功实现,不单是要有一个高素质有能力的项目经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项目经理部及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人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因为人的个性及能力往往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也只有集体才能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舞台。比如唐僧去西天取经,之所以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行程万里取回真经,靠的是有了一个好的团队。有敢于冲锋陷阵的孙大圣,有随和包容、善于协调的猪八戒,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沙悟净,还有往往被人们遗忘的大白马精神。这个团队较为科学的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的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当前,深化项目管理就要按照团队精神和“抓住主题,树立形象,融入人心,集约管理,跨越发展,奉献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度。其内涵就是要坚持和塑造“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质量为基。
科技为源、管理为纲、绩效为佳、创新为魂、奉献为荣”的工程项目管理新的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明确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主题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其支撑是科技进步与工艺革新;其要义是管理为纲、纲举目张;最终目标是规避风险,实现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最佳效益。所以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要大力践行工程项目管理新的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新方式发展、增综合效益”,并以此来激励人心、凝聚团队、打造“中国建筑”和“品牌企业”。
二是要坚持以建筑节能和绿色施工为内容,加强项目建造全过程的细化管理,提升项目管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盛行,“绿色建筑”正日益受到人民的普遍重视。而“绿色施工”则是针对绿色建筑产品的制造过程而言,又是绿色建造的关键环节,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2009年,我会在总结推广世博会“绿色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开展了“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活动,并把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列为“鲁班奖”的必要条件。目前共有400多项工程已列入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和有关申报评价要求,通过对近百项示范工程的检查验收,优良率(80分以上)占97.0%,其中综合评价90分以上的占36.4%,节约成本占总造价的0.5%,这些项目总体上体现了现阶段绿色施工的一流水平,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最近,我会又在成都中建八局工地召开了绿色施工现场观摩会,学习推广银泰中心项目五个零(工期零延误、质量零缺陷、伤亡零事故、垃圾(无机固体)零外运、用水(施工)零引用),重点是推广建筑垃圾处理的经验和做法。其主要目的促使建筑业企业在传统施工的基础上深刻认识绿色施工对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未来十年城镇化建设,每年仅房屋建筑就有20亿平方米开工,其中20%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30%,况且建筑用钢和水泥用量约占全球总量50%左右。所以加强建筑节能减排与实施绿色施工,建筑业任务艰巨,广大企业使命光荣。
据示范工程调研测算,采用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20%,水耗可以减少63%,施工垃圾减少90%。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程精品、细化管理、节点考核、优劣奖惩”的质量线;二是“标价分离、逐级核算、开源节能、集约增效”的成本线;三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CT标准、项目文化”的形象线,从源头上确保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三是坚持以一线操作技能工人培训为对象,加强劳务队伍管理,提升建筑业智力结构和全员整体素质。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加上两层分开后劳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指导,致使管理体制滞后,队伍松散流动性大,劳务教育培训弱化,工人技能水平素质低下,造成了不少质量安全及聚众闹事等事故频发,已成为阻碍建筑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筑业要做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发展、就不能不重视劳务层建设,更不能回避劳务队伍的素质教育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这就为我们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质量,健全劳务管理机制指明了方向。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规范指导劳务工作,切实建立起劳务企业专业化管理的长效保障机制,抓好劳动务工人员岗前培训与技能水平考评认证制度的建设,实现劳务管理专业化、企业用工制度化、技能工人产业化;其次是工程总包单位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技术工人,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对劳务管理的责任,加强管理层与劳务层的深度沟通融合,重点要抓好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以提高劳务管理水平和务工人员整体素质。
第三,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稳妥务实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中描述比较多见的是“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但由于建设工程单件性强,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流动,人员固定,所以不可能全部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来制造建筑产品。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的概念。这次《若干意见》明确地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提出来,应该说比较科学,非常适时。既符合党和国家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一是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综观人类发展历史,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旧中国,我国建筑业也曾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作为产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管理方式极为落后。建筑业真正有长足的发展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这就说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融合更加紧密,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解决社会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是从建筑业的发展现状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我国建筑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进入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率先把建筑业作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奥运、世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规模宏大的建设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当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严重存在。建筑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生产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国家财政缺乏对建筑业扶持,致使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技能工人素质低下等问题都表明了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要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社会认知高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内涵丰富,道路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谋划,务实推进。
第四,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近期媒体报道看,业内不少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认识有误解,甚至简单的把过去建筑工业化提法套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有必要对其特征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为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一是要深刻认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即应用先进建造技术、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创新理念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将越来越高。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其特征应包括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管理现代化;特别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最关键的是技术和管理与经济的统一。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所以,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数,研究制定并反映我国建筑业实际的推进产业现代化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二是要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是:
最终产品优质绿色化。按照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要求,2013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绿色建筑行动蓝图正式绘制完成,其目标就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建筑部件预制装配化,就是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及湿作业,促使建筑产品部件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最大限度的缩短建设工期,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质量安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包括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
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项目管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国家的本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须与国际通用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方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管理高管职业化。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业务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是要科学界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综上探讨,我们对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否可以做到如下描述,即:以人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途径,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重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经济、美观、低碳、绿色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 |
|
|